單車》兩潭自行車道/舊臨港鐵道 _ 鳥踏石篇 13/03/27 17:32 . 分類/花蓮市及近郊 - 市區_花蓮市 . 7 我似乎遺漏一段老花蓮的歷史! 兩潭自行車道關於已久遠的「舊臨港鐵道」及消失的「鳥踏石」漁村。 之前,匆匆幾個字,怎能述說這裡有段歷史呢? 在此另立此篇幅補充。 (所以這篇,就安插在兩潭自行車道「北濱篇」及「花蓮港區篇」兩篇之間。) 傍晚時分,沿著自行車道, 過了北濱公園後,海的一側就是花蓮港區。 自己用著每小時5公里的速度直線加速前進, 眼前風景不停往後倒退, 車道兩旁樹蔭扶疏,海風吹拂, 尤其傍晚,走來格外舒服…。 花蓮港務局 → 江口紀念碑 → 米崙站舊址 ─ 木棧道 自行車道平行著花蓮港區,有高度的落差, 往港區那一頭望,一直以來都是繁忙的景象, 進出花蓮港的砂石車數量很多,匆匆而過,揚起漫漫塵砂。 有著兩樣心情的感受。 昔日坐著北迴線火車進入花蓮火車站前,會有一段靠海的旅程, 當初為了築港,而搭建鐵路, 就是這一段稱為『臨港線鐵道』的開始。 如今火車早已不走、鐵軌也拆了, 取而代之的是鐵馬及旅客,以及花蓮居民散步所行走的步道, 規劃為兩潭自行車道的一部分,我現在跑步的這一段路。 /// 走在路上, 我想像一小列火車,正穿過有風的小漁村, 往海的突堤,白燈塔。 海蟑螂在堤岸上爬著,幾個釣魚人, 一幕宮崎駿式的場景。 (↑ 鳥踏石仔村遺址手繪地圖,出自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出版《與白燈塔一起消失的漁村》) 是啊!這曾有一個小村的, 一個特別的名字——鳥踏石, 在好久前,楊牧的夢裡。 「那時,你知道午後最末一班小火車已經從築港發出, 空蕩蕩地開到中學山坡下並且有力地長鳴汽笛,… 學生搶著跳上火車,很快就將五節車廂坐滿, 有人還寧可站在車廂外,各自握著鐵欄杆,書包那樣掛著。」 「當晚霞滿天,好看的彩色大部分繪在那一邊遠近的大海上空, 可是河水已經迢遠來到這曲折的灣澳, 如此深沈靜默,有點憂鬱,如此美, 使得放學的男學生就覺得這時應該放縱性情,瞇起兩眼,以滿懷初識的眷戀與愛慕看它。 年輕的男學生們在看河流和遠遠拔起向夕絢爛的大山, 永恆的熟悉,永恆的陌生,永恆的美, 火車快速過橋,突突奇卡突突奇卡。」—花蓮 楊牧《藏》 (↑ 花蓮有個米崙站嗎?位於自行車道港濱段的路旁,有個木造亭子, 釘個木牌寫著「米崙」,這是「米崙車站」舊址。) 同樣的時刻,傍晚時分, 作家楊牧就曾這樣寫過過去『臨港線』, 放學時小火車停靠「米崙車站」的情形, 車站多半是花蓮高中學生,鳥踏石漁港及美崙地區居民上下車使用。 鳥踏石,一個讓人很想像的小漁村。 住在花蓮市三十年以上的人, 應該記得在優雅的白燈塔,有一片親切的海灘。 那裡有堤防攔擋浪濤,是個安全的海水浴場, 一旁的漁村讓海邊顯得十分家常, 村裡的雜貨店租泳圈、買涼水都很方便。 那裡,不是觀光的海灘, 那裡就像是花蓮市民共同享有的前院, 面向海洋的大前院…。 (↑ 車道中途會經過個小公園,有個『江口紀念碑』。江口良三郎,日治當時的花蓮港廳廳長,他是最想完成這花蓮港的一個人,曾藉著棒球運動(組「能高團」棒球隊到日本甲子園比賽),來宣傳花蓮以爭取建港。) 後來花蓮港擴港計劃,鳥踏石漁港也在花蓮港擴港計劃用地之中, 「鳥踏石」漁村居民被迫遷離,成了花蓮港專區用地。 再加上因為北迴線通車,花蓮車站搬遷等因素…, 『臨港線』就此走入歷史。 (花蓮臨港線鐵道路線,通車於1939年。因花蓮港而生,也因花蓮港而滅。) /// 過了二十年, 往事重提,臨港線重新鋪軌復駛的傳言,言猶在耳, 為提振觀光再開的聲音又起。 在這年代,一切以經濟導向優先, 花蓮港也好,臨港線復駛也罷,早已是回不去了! 那曾經的小漁村「鳥踏石」,像下了禁口令似的, 小漁村的印象只能在想像裡。 我繼續我的方向! 在海風吹拂下,此刻也能自在地跑步, 過去的美好我來不及參與, 望著太平洋,心情還算輕鬆歡愉, 走路也好,再哼著歌…。 臨港線行經-花蓮港站-(美崙-新村-民立-花蓮舊站)-花蓮-田浦-吉安 1982年拓寬改線,廢站的有:米崙(美崙)、新村、民立、花蓮舊站、田浦。 /// 相關閱讀: 兩潭自行車道.總整理 留言7 *姓名:: 網站:: *留言如下:回覆悄悄話給版主 布雷克 | 13/03/28 18:46 謝謝你帶我進入如此想象的空間 讓我更了解這片土地的過去 如果有時光機 真的很想回到過去 過去曾是如此的美好 雖然不曾親臨 可是很享受當下 這片純樸的土地值得大家愛護 因為 它真的很可愛 回覆 | 刪除 阿一 | 13/03/28 22:40 我以前就是住在東岸街的小朋友... 回覆 | 刪除 版主阿義 | 13/03/29 01:09 To 阿一 哇~那你現在也可說是國寶, 可見證以前的東岸街!^^ 刪除 | 13/04/10 22:14 限管理員瀏覽. 回覆 | 刪除 | 13/04/12 10:49 限管理員瀏覽. 回覆 | 刪除 許伯 | 13/04/12 11:47 鐵道如果沒有經濟價值,就算勉強再行駛最終還是落得停駛吧? 有些景點是自然而然有人潮而形成,不要刻意去塑造,勉強不來的..... 回覆 | 刪除 杜先生 | 15/05/01 20:31 版主請問可知米崙98番地是現在哪個地區 很急,5月3日友一日本友人想尋根 回覆 | 刪除 版主阿義 | 15/05/02 20:56 杜先生~ 在日治時期所稱的番地,如同我們現在所說的地號(土地編號,第幾號地的意思。),而非原住民居住之地。 日治時期戶籍資料中會登載「住所番地」,此為戶籍管理 上便利,將戶籍配合地番號,稱為「番地」,相當於現今之門牌地址。 所以米崙98番地,即日治時期米崙編號98號土地, 以此查了一下,應為現今花蓮民運里一帶。 民運里位置: http://www.google.com.tw/maps/place/花蓮縣花蓮市民運里/ 以下參考資料: 1. 花蓮縣花蓮市戶政事務所日據時期住所番地與現行行政區域對照表 http://www.sanxia.ris.ntpc.gov.tw/web66/_file/1152/upload/sansia/ja/花蓮縣.pdf 2.日治時期住所番地查詢現今位置 http://gis.rchss.sinica.edu.tw/documents/6112.pdf 以上 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