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潭自行車道》奇萊鼻,騎來格外落寞的一段路 19/05/18 23:46 . 分類/花蓮市及近郊 - 市區_花蓮市 . 十年過去,「兩潭自行車道 」篇幅裡有一段路,一直空白著, 其實這段路走了幾次,只是每次走來總百感交集。 (也就一直擱著,默默地看著這片土地靜養生息。) 港濱路 → 花蓮漁港。 經過港口路一陣塵土飛揚之後, 順著車道指示,將車轉往花蓮漁港。 (↑ 往花蓮漁港。) 彎進港濱路走一小段路後, 自行車道會來個轉折,往北朝七星潭而去。 (可以順遊「花蓮漁港 」,或往奇萊鼻高地。) 花蓮漁港 → 奇萊鼻 奇萊鼻,位於花蓮漁港北方的鼻岬高地, 這路段在城市的邊緣,大多時候不太有人走動,像被花蓮遺忘似的, 我則稱它是一段「天人交戰」的路。 (或許看了以下照片,就明白我為什麼這麼說。) (↑ 舊自行車道崩坍,海岸風化侵蝕作用在這裡持續著。) 然而,不用騎多遠, 就看到了舊自行車道崩塌的景象(其實這是最近幾年的事), 海岸風化侵蝕作用在這裡持續著, 鼻岬是海洋與陸地長久衝突下來終於協調的平衡景觀, 崩塌、風化侵蝕,還有人為,在這裡總歷歷在目, 一個環境教育、海岸地質教學或海岸觀察都適合的上課場域。 海與陸地、風景與人為、環境開發與自然平衡, 在這城市邊陲一角,相互拉扯、相互拔河。 這一天又來到這高地, 我能感覺自然慢慢回來了,總算透了一點生機。 (↑ 人為與自然。看到這群消波塊,意圖產生突堤效應,來降低海岸流失…。) 我回首。 經過了十年,這臨海高地依然靜寂, 如此刻的我,現在偶有人們會來這裡徘徊,遊蕩在這城市的邊緣, 憑著身體的直覺,嗅聞周遭所見, 當海風吹向陸地的傍晚,來到高地, 來看海來吹吹海風,用自己的方式和大海相處,也和自己對話。 (↑ 現在偶有人們會來這裡徘徊,用自己的方式和大海相處。) 「我願意用我所有的科技, 去換取和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。」 天地遼闊,在大海面前讓人不自覺地靜了下來, 讓大海與海風陪著,無論失意、孤僻、抑鬱,或只是想安靜, 我相信,願意在這裡停留的人們,定能聽到大地的聲音。 (↑ 奇萊鼻,是個海岸侵蝕風化作用大的區域。) /// 早年垃圾掩埋場為遠離市區、遠離人群, 設置在人煙稀少的海邊, 這些年又因休閒漸興,再舖設了自行車道, 盼吸引人群、療癒人們, 立在這片土地上,能感覺海風裡夾雜著人們相互矛盾的兩異心情。 (↑ 大自然總是包容。) 然而大自然總是包容,不管人為無情或親疏, 在大自然面前,不管碉堡築體、藝術雕塑,或只是件廢棄物, 都融進大地裡,一視同仁。 奇萊鼻 → 環保公園 離開海岸線,暫且收拾遊蕩的心情, 穿越有時氣味不大好的小徑。 (↑ 有一小段路,會行經垃圾掩埋場旁。或許有這樣的「對照組」存在,才更發現身為海洋子民責無旁貸, 而更加珍惜有藍色大海相伴,不是嗎?) 再往前,往「環保公園 」, 「奇萊鼻燈塔」佇立在那兒,迎接著大家。 「奇萊鼻」小檔案: 沿花蓮港北邊海岸北行,不久即可望見一座突出海岸的鼻岬, 鼻岬標高四十八公尺,有人稱它「四八高地」,舊名為「米崙鼻」、「美崙鼻」, 討海人稱它「標尾」,正式名稱為「奇萊鼻」。 (鼻岬站立著一座隱約可見的燈塔,即奇萊鼻燈塔。) 幾年前,單車風潮盛行,全台各地不假思索地舖設自行車道, 當然這裡也不例外,且不滿足地盡可能緊鄰這風化海岸, 相對地,造成海岸補砂現象更是抓襟見肘, 沒幾年光陰,此段自行車道即宣告崩塌毀損,現行車道已是偏向內側的新建車道。 /// 相關閱讀: 兩潭自行車道.總整理 留言 *姓名:: 網站:: *留言如下:回覆悄悄話給版主